李惠堂:泥泞中崛起的巨星,绿茵上奔跑的诗人

跟看透足球一起,看透中国足球千年历史中的每一个篇章!

西方的好人创造足球,他们想通过肌肉让足球变得更好。

丈夫很傲慢,踢遍了五大洲。

这首名为《初写足球书于沪江自题卷首》的绝句,是李惠堂对自己一生的期许。今年是1928年。他已经23岁了,正处于一个足球运动员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状态。

这位广东农家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立志要凭借自己的球技在全世界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正如80年后扬言要做世界第一人的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一样。

不幸的是,虽然李惠堂出生在足球天才少年时代,但他的国家负担比c罗更重。这支气势恢宏的民族主义之笔,——,在李惠堂的历史上划出了独特的篇章。

某种意义上说,李惠堂就是中国的C罗

香港的足球诗人

1905年,李惠堂出生并随母亲生活在家乡广东省梅州市长乐县(后更名为五华县)的一个农舍里。

从小,他就表现出对足球的兴趣。他喜欢在农场院子的空地上用从树上掉下来的柚子踢狗洞,他还喜欢在出去的路上玩“运球”“运球”的游戏。

李惠堂能从小对足球产生兴趣,这与他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关,他的父亲李浩如,是个建筑商,常年在香港、澳门等地活动,时常能给儿子带回去一些新奇的西洋玩具,皮球自然在这些玩具之列。

此外,1905年,香港呼应在巴黎成立的国际足球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第一支足球队。足球逐渐成为粤港澳地区的一个时尚流行项目,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而李惠堂居住的长乐县正是有名的侨乡,的大多数居民都是海外务工人员或归侨的家庭成员,这里有开放的心态和良好的足球氛围。海外的中国孩子中也有一支小小的青少年足球队。李惠堂很早就加入了他们,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的足球天赋,并且因为沉重的射门力量而被戏称为“小力士”。[1]

今日梅州

今日梅州

1915年,10岁的李惠堂移居香港,在一所西式小学学习,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成长篇章。他在这里学习知识,逐渐变成了一个厚厚的蛹,准备几年后变成一只蝴蝶跳出来。

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些误解,认为足球是一项纯粹的身体运动,只需要锻炼出强壮的肌肉,不在乎心理训练。

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简直是在危害中国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暂时,伟人在《体育之研究》这本书里反复强调了“体育与智育并重”、“教化思想”的思想。单从李惠堂的角度来看,这位上个世纪足球的重要代表就是那种反例。

在香港的李惠堂从未中断过对自己的文化培养,而且还给出了“于古体诗文研习尤多”的自我评价。

而且当时由于战争和革命,很多内地的学者和雅客都集中在香港,李惠堂也会尽量和他们交朋友。——“我把业余时间用来交朋友,强迫诗歌作为奖励,在邯郸学走路,不顾家人的遗志,时间长了就成了成功者。”[2]

踢足球需要大脑

踢足球需要大脑。

除了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足球运动员,李惠堂的另一个身份是诗人。

诗人李惠堂是个多面手。1921年,16岁的李惠堂被这是香港最早的官方中学,也是中国最早提供足球专门培养的学校。.女王学院录取

strong>

在皇仁书院的李惠堂很快就凭借其自小培养出的脚下功夫打出了名气。

有一次,皇仁书院足球队与平均年龄相对要大很多的英国海军足球队进行比赛,李惠堂带球刚过中场线,就拔腿抽射,此球力道非常大,瞬间穿过英国队的后场和守门员的防护应声入网,令全场瞠目结舌。[3]

皇仁书院至今依然存在

皇仁书院至今依然存在

李惠堂是同年龄级别中无可争议的巨星,很快就被香港豪门南华队选上。当他出任南华足球队主力前锋这个全港华人足球圈中最令人垂涎的位置时,只有17岁。

其动敏如水,其速迅如风。他是亚洲足坛的完美边锋,一段传奇的故事也藉由此展开,并很快冲出亚洲。香港老牌豪门南华队

香港老牌豪门南华队

足球诗人在上海

此时的远东奥运会是中国国足能参加唯一的国际赛事,于1913年开赛,中国始终占据优势(具体详见看透足球历史文章《中国足球史4:100年前的中国足球——一颗迎着风雨萌生的小草》)。

1923年,在香港联赛发挥优异的李惠堂被征招进了国足,参加了第六届远东奥运会,在四场比赛中发挥超常,名声大振。

同年8月,李惠随南华去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队交锋。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就梅开二度,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澳洲当局专门授予他金质奖章。

香港当地报刊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并有“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4]

李惠堂比赛照

李惠堂比赛照

足球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奇技淫巧、卖艺赚钱的伎俩。中国传统的蹴鞠人大抵也对自己有这样的定位,因此皆散于民间,隐于俗世。但是,作为诗人,李惠堂自有一种不同于其他足球人的诗人风骨。

当代著名诗词学家徐晋如先生说:诗人一词,不是在形容一种职业,而是在形容一种人格。诗人要坚守内心的高贵,捍卫着道德的尊严。诗人,应当是永远不肯与流俗妥协,永远与平庸卑贱相抗争的人。[5]

中国传统把蹴鞠看作奇技淫巧

中国传统把蹴鞠看作奇技淫巧

他曾写一诗云:

不期富贵不期王,但愿疆场我武扬。

待振雄风光国族,万花缭乱莫轻狂。

民国时代的大城市,女粉丝追逐男偶像已成风气,李惠堂在此说“万花缭乱莫轻狂”,实际上他轻狂与否,只有天知。

《吟草》第一首诗,名“澳洲痴情女”,小序云:“一九二三年,余在乌龙江球赛时表演颇佳,连中三元,有小姐临场观看,频呼九号(余之秋衣号码),赛后且来旅邸献花,自是鱼雁往还,互诉爱慕,惜以家规严谨,未敢造次。一九二七年再度相逢,则罗敷有夫,相对黯然。”[6]

相比今天时常传出花边新闻的球员,李惠堂颇有受礼教严格限制的传统士大夫之风范。

1925年,上海方面恳切希望李氏能北上到上海。当时的上海足球体系还不成熟,前途也远不如香港,但是怀揣着强烈爱国心的诗人李惠堂仍执意北上,加盟上海乐华足球队,同时任复旦大学足球队教练。

在李惠堂带领之下,乐华队迅速崛起,先是在1926年于史考托杯赛上以黑马姿态4:1大胜英国的猎克斯队,之后又先后连获中联甲组联赛、西联甲组联赛冠军。

并与国家队在远东运动会上继续延续连冠,李惠堂本人,也成为了日本人的可怕心魔。当时的中国有俗语赞之曰:“看戏就看梅兰芳,看球就看李惠堂。”

李惠堂跟梅兰芳同级,表明了观众对其的喜爱

李惠堂跟梅兰芳同级,表明了观众对其的喜爱

作为诗人的李惠堂早早意识到了足球培训的重要性,也首次做了用文字传授足球知识的尝试,他在1928年(23岁)出版了《足球》一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足球的专著,他也在本书的自序页上,写下了本文开头的豪情之诗——他的自信与强力,在此时达到高潮。

之后,他还出版过《球圃菜根集》《李惠堂足球技术》等足球训练、方法手册。

足球诗人的苦旅人生

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我国足球运动员获得了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机会——这是中国国足第一次在国际赛场上与欧美国家竞争。

已经31岁的李惠堂被任命为国足队长。与一些人的亢奋不同,对于奥运会的挑战和意义,国足队长李惠堂有着更为清醒的认知。

出征柏林前夕,李惠堂受邀为《世界运动会特刊》撰文,他非常冷静地写道:“我国的足球,二十多年来的进程中,努力争得远东霸主的称号,可是远东的足球程度还幼稚的多,在远东称足球霸在井底做蛙王。”[7]

李惠堂为国足奥运队队长

李惠堂为国足奥运队队长

总之,在民间沸腾、政府鼓励之下,22人的国足名单终于刊出。可惜,号称“重视体育”的民国政府根本就没把奥运会当一回事,连中国奥运代表团前往柏林的路费都没有拨。

迫不得已的国足只好自筹经费——一场长征开始了。

队长李惠堂带着球员们在从中国船运至柏林的过程中,在东南亚各国打表演赛赚取门票钱,在令人煎熬、酷热难耐的热带,他们在83天力足足踢了24场比赛,几乎三天一场!

柏林奥运会现场

柏林奥运会现场

如此高强度的比赛,国足竟然一场未负,取得21胜3平的战绩。南洋华侨们知道此事,大觉感动,纷纷捐款——国足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总共筹得港币20多万元,不仅够了自己的路费,还向中华体协回汇了十多万,支付了其他项目的经费。

由于以上贡献,李惠堂也作为代表团旗手,在柏林奥运会的欢迎仪式上亮相了。[8]

迎接中国代表团的德国华侨

迎接中国代表团的德国华侨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全程的舟已经消耗了中国队大部分精力了,抽签的结果更是令人难过——中国队抽中了世界足球强国——英国。

国足一下子被置于了全球足球界的视野中心,大家都在赌中国会输几个球,而英国也期待能以一场大胜打响奥运开门红。

可惜的是,中国队没有给英国羞辱自己的机会。

在上半场中,李惠堂打出一记精彩的下底传中,助攻队友孙锦顺攻入一球 。

虽然该球由于越位被判无效,但国足的配合仍让英人慌了阵脚,整个上半场都机会寥寥,被中国逼平。

到了下半场,英国仍然难觅良机,不得不加强身体对抗,还派专人盯防在边路如鱼得水的李惠堂。到了最后20分钟,中国队终因体力不支,败下阵来,0:2输给了英国——这是一场伟大的失败!

柏林奥运会现场

柏林奥运会现场

虽败犹荣的比赛,国足受到了全欧洲的尊敬。主办方德国的领导人还为几位表现突出的国足球员赠送了金表作为表彰。

之后,国足又受邀在欧洲各国巡回比赛9场。法甲的红星队看上了李惠堂,曾提出以高价年薪请其加盟,可却被拒绝了。

李惠堂决意回到祖国去,放弃掉自己的一切个人前途,在故土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的命运早已经与这个土地连接到了一起。

忧乐常关天下情,愧无建树以球鸣。

一腔肝胆存人热,半世风尘为国争。

拔帜岂曾功在汉,洁身遑计利和名。

逢辰笑酌延龄酒,许共贤流致太平。

——李惠堂《六十初度感怀》

理想总是饱满的,可现实却往往骨感。

李惠堂如一切封建时代的抱定终生志气的下层士大夫一样,把喷薄的热血洒在彻骨寒冷的雪地上,听不到任何回响。

在反动政府腐朽统治和日帝国主义侵略步伐加紧的内忧外患之下,中国内地的足球文化已经趋于崩溃。从奥运赛场归来的李惠堂只好回归了母队南华,继续着在赛场上发光发热的生涯。

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南下侵掠,香港很快也被置于日军的阴影下,社会压力与日俱增。1941年,日军进犯香港,不愿做亡国奴的李惠堂不愿意再滞留,他是在日本的知名人物,极可能被日本人利用。

他借道澳门回了家乡,隐居了起来,彻底结束了职业生涯。在冰雪上洒热血之人,发现这冰封压根不会融化,而只觉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日军进港,李惠堂离港

日军进港,李惠堂离港

尾声

回乡的李惠堂在自己的屋外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曰“认认真”,下联乃“随随便便过年”。看似诙谐幽默,其实却内含无穷的亡国哀思。

曾立志要为足球倾尽一生的足球老人绝不会抛下足球,他在家乡开办五华足球队,招纳年轻人,增强其体魄,为抗日战争做准备。

他的故乡梅州至今仍是中国足球文化昌盛之地,李惠堂为此立下汗马功劳。

位于梅州的李惠堂雕像

位于梅州的李惠堂雕像

1945年抗战结束,李惠堂从家乡火线复出,继续延续其足球生涯,在1948年获得国际足联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裁判。之后的他走向了国际化,在1954年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

一直到1965年,他更上一层楼,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创造了中国人在国际足联最高职务的记录。[9]

1976年8月13日,西德《环球足球杂志》评比李惠堂与巴西贝利、英国马修斯、阿根廷迪斯蒂法诺、匈牙利普斯卡什为“世界五大球王”,李惠堂走到了人生中最有威望的时刻。

三年后,这颗曾经无比活力的心脏在香港停止了跳动,一代球王告别了人间,留下了74年的璀璨篇章。

贝利跟李惠堂一样,被评为“世界球王”

贝利跟李惠堂一样,被评为“世界球王”

李惠堂的一生充满遗憾和失望,可是这些灰尘遮盖不了他本身的伟大。我们相隔数十年的距离,尝试触摸这些故去古人的心灵,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敬仰,也或许受我们嬉笑。

对他们来说,任我们思念,任我们苦恼,任我们遗忘,他们都只默默藏在历史里,随岁月昭昭。真可谓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自嘲

李惠堂

浪迹天涯何所事,此生都为足球忙。

家庭儿女难兼顾,欲济时艰自主张。

参考资料:

[1]李松福《球王李惠堂传奇》,未来出版社,1987年1月,第4页

[2]李惠堂诗集《鲁卫吟草》自序篇

[3]陈晴《中国足球运动百余年发展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第48页

[4]连宪平《1936:“亚洲球王”李惠堂与中国男足的奥运苦旅》,《民间传奇故事选》2020年第3期,第32页

[5]徐晋如《诗词入门》,中华书局,2021年4月,第17页

[6]夏双刃《李惠堂:一脚踢翻五大洲——最后的诗国(七)》,《名作欣赏》2021年第7期,第107页

[7]同“4”书,第33页

[8]同上书,第34页

[9]同“3”书,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