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环宇:毁掉中国篮球的方法有很多 归化球员绝不是其中之一

9月11日讯 媒体人赵环宇今日在个人公众号“国篮当自强”发布文章《归化球员会毁掉中国篮球吗?》,讨论了关于归化球员和中国篮球的问题。原文如下:

归化球员会毁掉中国篮球吗?

先说结论:当然不会。另外,如果区区一个归化球员就能毁掉中国篮球,那这样的中国篮球搞不搞也没啥意思,早毁早超生,还落个痛快。

持“毁掉”观点的人认为,归化球员会挤占本土球员的发展空间,这种挤占从上到下传导,最终会导致中国篮球人才培养体系的部分崩盘。这些朋友,显然不了解中国篮球的运行逻辑。国家队和基层之间不是真空,也不是庞然一块巨石,它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动机和诉求,恰是这些动机和诉求,构成了中国篮球人才涌现的根本动力。

大家看,中国篮球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是两条腿走路的状态,一曰学校,一曰专业队,看中国篮球会不会毁掉,就要看这两条腿会不会因为归化一名球员而失能。

先说学校。绝大多数的学生运动员打球的动机,不是进国家队甚至不是进CBA,而是通过打球上一个好点的大学。只要升学这根指挥棒还在,只要大体协不抽风,校园篮球的持续蓬勃发展就是定局。所以,校园篮球这条腿,可保无虞。

再说专业队。这里边的动机,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体育局的动机,以及企业的动机,这两种动机有时泾渭分明,有时又相互交织。它们指向两个赛事,四年一度的全运会和一年一度的CBA联赛,只要这两根指挥棒还在,体育局和企业就会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哪怕这种培养是周期性的、有时候甚至是断断续续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归化球员和中国篮球人才培养的各个主体,完全是井水不犯河水。“归化球员伤害本土球员、教练积极性”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一,国家队不是给地方队培养人才的地方,或许客观上能起到这样的效果,但归根结底这只是国家队存在的副产品,国家队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到国际赛场争夺荣誉从而凝聚人心、构建共同体意识。很多人说:“国家队有外国人我就不看了。”那咱就看看当国家队通过归化重返奥运会之时,他们会不会跟着欢欣鼓舞吧。

二,归化球员的到来,的确略微挤占了本土球员的上升通道,大名单就12个人,归化球员占据一个机会,就意味着有一个12人名单的边缘人失去一个机会。难不成这个失去机会的本土球员,会从此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如果不会,那忧虑何在,如果会,那说明他本来也不可能成什么气候,难道要把国篮复兴的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身上?

我想来想去,始终转不过“归化球员毁掉中国篮球”这个弯来。毁掉中国篮球的方法有很多,归化球员绝不是其中之一,这种“一个人毁掉一项事业”的英雄史观,是要不得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诸多拯救国篮的设想中,归化球员是牵涉面最窄、成本最低、最不伤筋动骨的办法,给钱、领人,仅此而已,比各种篮球少年留美计划还简单。

很多人说,国足的经验已经证明,归化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我不懂足球,但也知道国足的孱弱远甚国篮,而且囿于规则,很难归化到当打之年的球员。所以,你不能为了反对归化还硬搬国足的失败经验,我们更科学的参考系,应该是篮球,看看亚洲诸强,再看看欧洲列国,凡是归化的,无一例外都尝到了甜头。

很多人又说了:送队员出去学习,跟直接让老外代表中国打比赛,那能一样吗?一个是治疗不孕不育,一个是找代孕妈妈。这些人错了,归化,合乎伦理、合乎规则,而代孕,悖逆人伦、违反法律,两者不可直接类比。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逻辑、规则上无所依附的他们,估计又会说出血统、尊严、文化等大词儿来。

我对历史不很熟悉,就捡点自己了解的说。号称“学贯中西第一人”耶稣会士利玛窦,以及他的后辈汤若望,帮助中国人修订了历法,也就是“时宪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法是什么,那是直接跟祭祀、农时相关的东西,按照一些人在归化球员问题上的态度,国本岂容金发碧眼的洋人置喙?可几百年前的古人,就是有这样开通和包容。怎么几百年之后的今人,反倒不如古人了呢?

“他们只是在中国居住、生活,那跟国家队能一样吗?”归化反对者继续声辩。唉,相信我,在海禁森严的明帝国居留、工作,这份殊荣绝对远超归化,利玛窦死后,明神宗万历皇帝还御赐他一块墓地,让他至今仍能在北京市行政学院的院内长眠,这又岂是归化球员所能比的。

说白了,归化反对者的论点、论据都不太能站得住脚,而归化球员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算得上有利无害。今天看到一个神评:归化是FIBA搞的一条高速公路,别人都开车上了高速,你非得开辆破车走国道追高速,到底有啥想不开的呢?